台灣醒報2012/05/14
研究:小說角色會改變讀者行為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美國學者發現,當人們能體會故事書或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常會下意識的模仿人物角色的行為。如果讀者在人物角色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特質,更可以認同故事人物的想法及行為。學者指出,人格特質的相似處必需要在故事前頭指出,才能讓讀者更可以與故事角色做連結。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Lisa Libby與達特茅斯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學者Geoff Kaufman做了一連串6個測驗,對500個人進行調查。他們發現,讀者對於與自己有類似特質的故事角色,比較容易感受到角色的感覺、想法、觀念及內在反應,且將此現象稱為「經驗取用」(experience-taking)。
此研究在《個性及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當人們在閱讀時,如果在一個角色的世界中「失去自己」,可能會改變自己行為及想法,來與那個故事人物相對應。研究顯示,故事中第一人稱的描述法可暫時性的改變讀者看世界、自己及其它社會團體的方法。
在其中一個研究裡,Kaufman及Libby發現,如果當讀者非常認同某人物角色,且看到該人物角色克服許多困難後才得以投票,相較於閱讀不同故事的人,此讀者比較可能在幾天後去真正投票。
他們還發現,在故事前頭就指出與讀者相似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故事在前頭顯現角色與讀者的性格差異,這會讓讀者更難體會故事人物的感受。在其中一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讓70位異性戀者閱讀一同性戀相關故事,他們發現,若是在故事前頭就指出角色的性傾向,讀者會比較難認同該角色的想法及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