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權運動
跨性別
同志運動與社群
歧視與仇恨犯罪
少年同志與教育
同性伴侶與親權
同志藝文
同志健康
社會事件
名人
 
歐巴馬挺同志之際 羅姆尼被爆高中時曾霸凌同志

TVBS新聞2012/5/11
遭爆高中霸凌同志 歐巴馬對手道歉

美國總統歐巴馬:「同性伴侶應該要能夠結婚。」

歐巴馬出面力挺同志婚姻,其實副總統拜登早在3天前,已經先一步表態。美國副總統拜登:「我完全能夠接受男男結婚或是女女結婚。」

就是拜登心直口快的這番話,逼得歐巴馬不得不提前出面,原本打算等到9月再公布同志婚姻立場,結果因為拜登口快而破局,拜登特別為此跑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歐巴馬道歉。

同樣因為同志議題而身陷麻煩的,還有共和黨統總參選人羅姆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我高中時參與不少惡作劇,如果冒犯或傷害了任何人,我要為此道歉。」

羅姆尼被爆高中時期曾經帶頭霸凌一名疑為同性戀的學生,當時的同學紛紛出面證實確有此事,羅姆尼為此道歉,還堅稱根本不記得這檔事。歐巴馬:「哈囉,西雅圖。」

歐巴馬站出來挺同志,獲得好萊塢一片叫好聲。CNN記者:「芭芭拉史翠珊,她是民主黨超級支持者,還有小勞勃道尼,好萊塢很多人都贊成歐巴馬出面力挺同志婚姻,捐款也開始不斷湧入。」

90分鐘內湧進100萬美元捐款,星期四晚上,好萊塢大帥哥喬治克隆尼,還在自家豪宅為歐巴馬舉辦募款餐會。CNN記者:「支持者捐款3美元,就能買到參加募款餐會的機會。」

150位大咖貴賓要和歐巴馬吃頓飯,每人出手4萬美元起跳,這一頓飯為歐巴馬競選經費帶來1500萬美元進帳,募款聲勢為之一振。

中廣新聞2012-05-11
羅姆尼就自己中學時代頑劣行為公開道歉

可能成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羅姆尼,向中學時代曾被他凌辱的同學公開道歉,承認自己做過愚蠢的事,但強調自己早已重新做人。

華盛頓郵報引述羅姆尼兒時一位好友的回憶報導,1965年時身為密西根州州長兒子的羅姆尼,在底特律以北市郊一間貴族寄宿學校就讀時行為頑劣,包括強行剪掉一名新生的頭髮。

羅姆尼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不太記得自己學生時代做過的惡作劇,但如果任何人曾受傷害,他願意道歉。

世界日報2012/05/11
高中曾霸凌「同志」 羅穆尼道歉

【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在同性結婚議題正熾之時,媒體10日爆出幾乎篤定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羅穆尼,高中時期曾霸凌似為同性戀者同學的校園往事,羅穆尼急速滅火,為當年「可能鬧過頭」的惡作劇道歉,可是堅持他不記得有這回事。

「華盛頓郵報」發表這篇爆炸性報導數小時後,羅穆尼接受「福斯新聞」電台訪問,表示:「高中時候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人因此受到冒犯或傷害,我絕對道歉。」

這項訪問顯然有意先發制人,以免有人利用「華郵」的報導誇大羅穆尼高中欺負同性戀一事,流失選票,尤其歐巴馬9日才成為歷來第一個公開支持同性結婚的總統。

「華郵」宣稱,1960年代中期,羅穆尼就讀密西根州布倫斐德丘名校Cranbrook中學之時,羅穆尼曾帶領一幫朋友,按住一個他們認為是同性戀的同學,讓羅穆尼把他的頭髮剪掉。

文中引用羅穆尼當年一些同學的說法表示,羅穆尼顯然帶頭攻擊這名同學勞柏(John Lauber)。勞柏特立獨行,讓淡金色頭髮垂下來遮住一隻眼睛,被認為是同性戀,經常遭人戲弄。

羅穆尼當時的朋友傅瑞德曼(Matthew Friedemann)向「華郵」說,羅穆尼曾表示「他不能那個樣子,那是不對的,看他那副德性!」

報導中引用當時合力按住勞柏的布佛德(Thomas Buford)的話說,攻擊行動「發生得很突然,我到現在還感到不安」。現為退休檢察官的布佛德表示,勞柏「嚇得半死」,而他後來向勞柏道歉。

他向「華郵」說:「這是毫無道理、愚蠢、白癡的作為。」其他一些同學也證實確有此事。

對於這項攻擊可能出於受害人的性愛取向的說法,羅穆尼說:「1960年代我們根本沒有這種想法,因此絕不是那麼回事。」他說:「我高中時候參與過很多惡作劇,有些可能鬧過頭,我對此道歉。」但是,他對「華郵」描述的事件笑著說:「我不記得有這種事情。」

NOWNEWS 2012511
歐巴馬挺同志之際 羅姆尼被爆高中時曾霸凌同志

葉立斌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圖/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公開挺同志之際,與他角逐總統大位的共和黨籍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11日為自己年輕時,曾霸凌同志一事道歉。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他在高中時曾與朋友將一名疑為同志的男孩壓制在地,並由羅姆尼動刀剪掉他的頭髮。且羅姆尼常對某幾位男同學大喊「Good girl」(好女孩),但羅姆尼對此事表示「不記得了」。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羅姆尼在高中時,與多位男性朋友,將一名被指稱是同志的男孩約翰˙勞勃(John Lauber)壓制在地,並由羅姆尼剪掉受害者的頭髮。當時勞勃留著染成金色的長髮,劉海遮住一邊眼睛。

據記者採訪霸凌事件當事人之一的米修˙佛力曼(Matthew Friedemann),他指稱羅姆尼大叫他「不能留這種頭啦」、「你看看他!」並一刀一刀將勞勃的頭髮剪掉,不顧勞勃哭泣掙扎。另一位當事人湯瑪斯˙布佛德表示,這起事件對他造成心理陰影。受害者勞勃在畢業後出櫃,並於2004年過世。

羅姆尼在電視節目上為此事道歉,但表示自己不記得有這件事。並表示1960年代民風尚且保守,他如有動手,絕不是因為他的性向。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發言人伍德豪斯(BradWoodhouse)在推特上痛批:在社會疾呼根絕校園霸凌時,羅姆尼卻在18歲即是個「惡霸」。

歐巴馬公開表態支持同志婚姻,讓總統大選投下巨大變數。這項發言獲得年輕選民贊同,德國外交部長也讚許「勇敢的一步」;另有部分宗教團體痛斥此發言為無恥、騙票,共和黨也表示會極力反對同志婚姻。美國仍有30個州禁止同性婚姻,而保守的共和黨自然對同志婚姻反對到底。如今,同志權益與校園霸凌兩項議題,已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重點。 

中國時報2012-05-14
羅姆尼重申反對同性婚姻

【諶悠文/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公開表態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有望代表共和黨問鼎白宮寶座的總統參選人羅姆尼十二日在全美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學府「自由大學」發表演說時,重申其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

羅姆尼在這所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大學向畢業生發表演說,他表示:「婚姻是一男一女之間的關係。」現場逾兩萬五千名聽眾立刻發出熱烈歡呼。

羅姆尼在這次演說中避免直接提及男同性戀者或女同性戀者。他先前曾表明,他反對同性婚姻,但也表示,同性伴侶應該擁有一些權利,包括領養小孩。

信奉摩門教的羅姆尼在演說中避談他的信仰,而是強調美國社會中的基督教價值,努力爭取福音派基督徒選民認同。維吉尼亞州是總統大選決定勝負關鍵的搖擺州之一。

爭取連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九日首度公開表態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般認為他這項發言具有政治風險。在美國南部,有三分之一游離選民強烈反對承認同性婚姻。

星島日報2012-05-10
羅姆內重申反對立場

美聯社9日電
羅姆內9日重申,他依然堅持婚姻應該是僅限於一男一女結合的觀點。

在奧巴馬表達了個人支持同性婚姻的觀點後,記者在俄克拉荷馬市的一個競選活動後詢問羅姆內在此問題上的觀點。羅姆內回答說:「我的觀點是,婚姻本身是存在於一男一女之間的。」他還表示,相信各州應該能夠自行決定,是否為同性伴侶提供特定的法定權利。

羅姆內說:「同許多社會問題一樣,這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但是我自從競選公職以來,觀點始終未變。」羅姆內1994年首次競選公職,並在2002年當選麻省州長。

羅姆內擔任麻省州長時,是反對同性婚姻的領頭人,他在任期間,該州法院批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羅姆內支持修憲,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的結合。在麻省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羅姆內希望執行一條法令,禁止州府官員為來自其他州的同性戀者主持婚禮,羅姆內說,自己是在阻止麻省成為「同性婚姻的拉斯維加斯」。

羅姆內同時強調,他支持限制同性伴侶的福利。他告訴霍士電視台說:「我不支持那些除了名稱之外,和婚姻無異的民事結合。我認為家庭夥伴福利、醫院探視權,以及類似福利是合理的,但是其他的不合理。」

但是羅姆內團隊並未解釋,羅姆內支持同性伴侶的哪些權利,反對哪些權利。

新頭殼 newtalk 2012/5/12
歐巴馬挺同志婚姻 意外促成基督徒支持羅姆尼

洪聖斐/編譯報導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發表談話,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這固然使他因此得到更多金主的支持,卻意外讓原本因為羅姆尼的摩門教背景而不願相挺的基督徒選民,決定投票給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而不是也有上教會的歐巴馬。

美國「社區價值公民協會」(Citizens for Community Values)理事長布瑞斯(Phil Burress)說,許多人原本對羅姆尼相當冷淡,結果歐巴馬天外飛來一筆支持同性戀婚姻,讓這些人找到理由支持羅姆尼:捍衛家庭與婚姻。

在美國,基督徒的投票行為仍是影響選情的重大指標。當大部分的保守派基督徒都出門投票,對羅姆尼的選情將有幫助。

許多牧師準備在明(13)日的主日講道中,講明聖經對同性戀的教導。

然而,保守派的基督徒也不是完全滿意羅姆尼對同性戀婚姻的立場。在愛荷華州、加州等地組織牧師們反同性戀婚姻的藍因(David Lane)就說,羅姆尼一會說自己是維護傳統婚姻的,一會又說他同意同性戀者可以收養小孩。也有人對羅姆尼說他不認為同性戀婚姻是宗教議題感到不快。

羅姆尼說他反對同性戀婚姻,並且支持修憲在全美禁止同性戀婚姻,但不打算把這個議題當成選戰的主軸。

某些共和黨人贊成羅姆尼的戰略。俄亥俄州共和黨主席貝內特(Robert Bennett)就認為,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當前的經濟窘境,同性戀議題不如8年前那樣值得重視。他支持羅姆尼把重心放在就業和經濟等問題上。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