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報2011-11-24
不可忽視的性別教育:《裝扮遊戲》
編輯蔡雨辰
文/但唐謨
《裝扮遊戲》獲得今年柏林影展泰迪熊評審團獎,雖然是部法國電影,但是原始片名卻是個有點困惑,但是耳熟能詳的英文字:Tomboy,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部關於性別認同的電影,而且主角是個年僅十歲的少年/少女。青少年對於性的困惑,基乎等同於整個成長的困惑,異性戀的青少年一般都可以在一種愉悅的啟蒙中走出困惑得到成長;但是對於自己的性別有著認同問題的孩子,這段路,並不是那麼好走……。
故事開始於一個很典型的「核心家庭」:爸媽和一對「子女」,一男一女,不過其中那個「男孩」是生理女。他們開車搬到個新家,十歲的羅利(生理女)坐在爸爸的膝蓋上,手握著駕駛盤開車,爸爸在他身後指導他,這副「親子圖」,彷彿是一對父子在分享一種男性之間的私密情感。一頭短髮的羅利,看起來好像River Phonix在《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 1986)的小鬼樣。他來到了新的環境,加入了新的社交圈,然後遇到一個叫做麗莎的女孩,麗莎看到他的模樣,以為他是男孩。在一種困惑的自然狀態下,他用「米蓋」的名字介紹自己,也就是說,他以一個男性的身分,面對這個世界。
很有趣的是,她並沒從Laure這個名字延伸出去,為自己取個「Larry」或「Laurence」之類的男性名字,卻選擇了一個完全不相干的「Mikael」,彷彿他也企圖從名字上建立認同。於是,他在一種欺騙/扮演/很多疑惑當中,試圖認識自己,解答「我是誰?」這部片並不長,但是卻非常精要而細膩地在許多層面上,呈現這孩子的自我追尋。他穿著男孩泳褲,在褲檔裡塞東西;他遇到了小便的問題;他也會打赤膊和其他男孩子一起打球,藉由身體的再現,他努力在心理上尋找一個最安全自在的空間。在情感上,雖然她是個拉子(T),但是她和麗莎的相處,卻並非完全像男生女生的那樣,反而有時候會流露出一點女孩和女孩的情誼,例如麗莎幫羅利化妝,然後說:你好像女孩。這應該是整部電影中,性別曖昧性最強烈的時刻。
這部電影也花了很重的比例在描寫羅利/米蓋的家庭生活。他的媽媽正懷著一個男孩,他還有個非常女性化的六歲妹妹,當妹妹發現他的祕密的時候,竟然覺得很自在。一個六歲的小女孩,感覺是很直接真實的,她和羅利/米蓋的相處當中,就是覺得他當大哥哥感覺比較對。但是對於大人,父母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總是不希望子女進行欺騙的行為,這些我們都勉強可以接受;但是片中這位母親卻要求羅利穿上小女生的衣服,真的是很low的行為,那種帶著權威性,對青少男少女的身體控制,非常不可取。
這是一部超低成本的電影,據說是用大約十萬台幣等級的數位單眼拍出來的,片中的對話其實並不多,因為主角其實也是個有點羞怯,說話不多的男/女孩。他就像所有的青少年,永遠處在一種孤獨(沒有人教)的狀態下,自己摸索成長。在幽默之餘,我們會對這孩子寄與更多的同情。最後,這孩子又再度面臨了姓名的問題:羅利Laure/米蓋Mikael,他該選擇哪一個?這讓人聯想起了莎士比亞:「玫瑰換了一個名字就不香了嗎?」一個叫身體外表像個男孩的女孩,名字叫做羅利,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