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十大性權事件記者會 2009.12.31
「娘」這個字
林純德(文化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
如果「娘」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性/別」字眼,那麼,我們在討論它的意含、其可能發揮的效應時,應該將它「脈絡化」、「性慾化」及「複雜化」。
一、脈絡化「娘」這個字 「娘」作為「娘娘腔」的簡寫,並在台灣的社會廣為使用、認知,應該是最近幾年的事。在過去的台灣社會裡,如果一個人要貶抑一位生理男性身上的陰柔特質,比較常使用的還是「娘娘腔」或是閩南話的「查某體」。曾被人以這類字眼羞辱的生理男性,往往有著切身之痛,就連沒有這類羞辱經驗的女性主義學者也每每以發生在2000年的葉永鋕事件為例,表達她們對「娘娘腔」此一稱謂的深惡痛絕。但隨著這十年來性/別平等教育及人權運動的推展,當年一群國中男生用來羞辱來不及長大的玫瑰男孩葉永鋕的「娘娘腔」,是否可等同於當今蔡康永這位中年男同志作家藝人在其所主持的綜藝節目裡,對幾位(自我認同為)異性戀的男性來賓所進行的戲謔性稱呼----「娘」。換言之,在性/別疆界日益模糊或所謂「中性化」的當今時代,當年的「娘娘腔」與當今的「娘」,就其意含及可能發揮的效應,難道會是一樣嗎?
二、性慾化「娘」這個字 我們在討論「娘」這個字時,不能只將它視為一種「性別」(gender),而是應該從「性/別」(gender/sexuality)的面向來審視它。換言之,「娘」是無法從它與「性」(sexuality)的錯綜複雜關係中抽離出來談的。在當代台灣社會,一位異性戀男性身上所透顯的「娘」特質,只要不過度誇大、怪異,甚而演變為「異裝」或「變性」,它仍在主流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甚至,有些「娘」異男還會被冠以「美型男」、「斯文男」、「新好男人」等較為正向的稱謂。反之,一位娘娘腔男同志則往往要承受「性」及「性別」上的雙重污名,尤其在一群恐同偏執的異性戀大眾眼中,他不僅是「性別錯亂」,更是「性向偏差」。然而,在一些女性主義學者與男同志關於「娘」的討論中,既忽略了鑲嵌其中的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更否定了「娘」可以作為一種反轉污名的酷兒展演的可能性。
三、複雜化「娘」這個字https://shop116272207.taobao.com 主流女性主義學者與一群自詡深具性別意識的男同志們,在「葉永鋕事件」後,隨著所謂「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與落實,已建構出一種關於生理男性的「陰柔特質」(也就是「娘」)的論述。然而,這類論述雖極力倡導性別多元價值,但仍難脫性別二分主義的框架。於是,就她/他們而言,「娘」若非一種錯置的(但值得憐憫的)「女性化」,便是一種另類的(但需要被尊重的)「男性特質」,由於其中缺乏跨性別及酷兒的眼界,進而無法對「娘」的意含及其可能發揮的展演效應進行深刻而多元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