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的數據合法,請繼續! 性別人權協會:文章評論

同志人權
性別文化
情慾解放
跨性別
性工作
愛滋
個人資料保護
女性自主
社運結盟

 

 

首頁文章評論跨性別
 
同志新聞通訊社【週末評論】無人聞問的家庭暴力(2002-09-15)

同志新聞通訊社2002-09-15週末評論第2號
無人聞問的家庭暴力
評論人丁乃非

台灣家暴法已經行之有年,人們對於「兩性之間」或「夫妻之間」的家庭暴力,也有相當的認識與共識。然而,我們的社會中有另一種家庭暴力,卻仍然常被誤識成「那是她/他自己有問題」。

2002年9月15日的社會新聞中,就出現了一則不容易被歸類為「家庭暴力」的新聞。受害者非常清楚早已身處長期家庭暴力。但是,因為她/他的「身分」有問題,不被看待成家庭裡頭,甚至社會上的「正常/正當」成員,於是,加諸於她/他身上的言語暴力,竟被媒體半諷刺的轉述和報導成為「高材生」「疑似精神病」「被恥笑、責罵」然後「想不開」因而「輕生」。

「台大高材生有變裝癖 不堪家人責備 跳樓輕生」(東森標題),「變裝癖 遭恥笑 台大畢業生跳樓」(中時標題),「動作女性化 遭恥笑 男子自殺」(聯合標題)。這三則新聞報導裡頭,特別描述的細節包括,他/她的高學歷、近中年、沒有就業,喜歡作女裝打扮、疑似精神病、經過心理輔導仍未改變,然後被「晚輩」恥笑、又被長輩責罵、僅著女性內褲跳樓。

沒有人問起,高學歷又中年卻「賦閒在家」,是否又是一件跨性別者的就業歧視案件,使得不符合兩種性別兩種性慾的人們在公共空間和工作場所,非常難以好好的待、安穩的工作。他/她們必須時時承受和處理周遭的重則言語暴力(恥笑、責罵)輕則八卦閒話、異樣眼光。

沒有人提到,在這個全國倡導「走自己的路」、「作自己最好」,非常重視「主體性」的時刻,唯有他/她的主體性能動力,只要發出一點點探索自身性別慾望、性傾向(說不定還不知道會成為哪種性別壞份子呢,也有可能早就篤定知曉,但是只得慢慢走下去,太快太急會太危險)的積極能量的同時,就會被扣上「認同錯亂」甚至「神經病」、「精神病」的心理化、病理化大帽子。

他/她一開始走「自己的路」,不論在家在外,就很可能從此成為另一件跨性別者的生存條件打壓案件,有些人日子越來越難過只得遠離、不斷遷徙,另一些人則沒有了生存權,被重重壓力、歧視、羞辱、刁難、重複審問到底是哪個性別(是男或是女,只能二選一)、強迫「治療」回歸「正常」等等,形同判決無路可走、走不下去了。無人聞問的家庭暴力處境在既有的媒體報導和說法中,起了魔術般的效用。

它一筆勾消了長期暴力在各種跨性別身上的累進力量,它也塗銷了社會和家庭一起造就,對於這種沒有性別正當處所的獨特性別身分者,任意的、不可預測更難以防止的暴力、危險環境。更可怕的,這種家庭、工作場所的外在的、隱形的言語、精神暴力,在這類報導中,用「疑似精神病」等說法,轉嫁成為受害者本身的、內在心理的問題。這下好了,成功的將外力說成了「你自己心理有問題」,家庭和社會、輿論不但得以脫罪,恢復「正常」運作,之後,難道還要麻木繼續等待下一個跨性別者對於生存基本人權持續被踐踏、強奪的以身抗議、發難?

家庭就是性別階序最早和最強的演練培育處所。在家庭裡,性別的樣貌和走向,以致性別的正確愛戀對象,都是打從嬰兒時期被「看管」、「評比」出來的。在唯有兩性才正確,才得以有出路的錯誤思惟中,跨性別(變裝者、變性慾者)以及有著跨性特質的同性戀者,也就是性別和性慾的越界壞份子,多數而且長期遭遇的家庭暴力,是可以想見的(今天早晨的自殺事件從這個觀點來看,恐怕是冰山一角)。

因此,對於跨性別的家庭暴力,需要被承認,更需要多/跨性別文化政治進一步的支持和培力。不然,「親密」的家人,不論晚輩長輩親疏遠近,成為暴力的加害者或共犯,對於跨性別而言終將不是特例而是常態。